李西宁在指导训练
编导的杂技节目《灯上芭蕾》
编导的主题晚会《茶》在日本演出海报
1957年,李西宁出生于成都。11岁时,她被一位体育教练看中,招进体育学校,几年后便夺得成都市中学生田径全能冠军。中学毕业后,她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一个茶场做了知青,先后担任过民办老师、文工团演员,编写过相声、小品、快板书,办过文艺宣传刊物。1978年,李西宁考入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后去重庆医学院做了一名艺术体操教练……
之前的一切似乎与杂技毫不搭界,而其后发生的一件事则让她的生命轨迹发生了转变。当时,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听说李西宁在形体训练方面很有一套,多次邀请她去给杂技演员上形体课,在忙完本职工作后,李西宁利用休整期去了广州。形体课上,她把艺术体操中的美感带到杂技训练中,两三个回合就惊呆了杂技团的所有演员和领导。几个月下来,她“另类”的教学方式让演员们的形体与艺术感觉有了很大的变化。示范期过后,战士杂技团说什么也不肯让她走,硬是把一身军装套在她身上,让她做杂技编导。
初入杂坛的李西宁,以新奇的眼光观察着这门古老的艺术。她先让演员玩,扔圈、跳高……“快乐杂技”是她追求的境界。她在游戏中培养他们对杂技的感情,通过游戏去发现哪些孩子弹跳好,哪些孩子手脚灵活,哪些孩子柔软,然后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
李西宁回忆:“开始编排节目时,我发现杂技太传统了!为什么不能将其打破,通过艺术赋予它美感?”她在战士杂技团的第一个创新节目就是为陈晓文编排的《手技》。这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手技,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赋予了生命和象征意义,连助演也化作整个节目的组成部分。该节目获得1987年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银奖。时隔一年,她又为王冬歌编导了另一个版本的《手技》。这回,李西宁在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将霹雳舞和现代舞糅进其中,并巧妙利用频闪灯,使表演呈现了犹如“卡通”式的动画,使人感到勃勃生机。耳目一新的编排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一举获得了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金奖。从此,李西宁开始令业内对她刮目相看。
1991年,一纸调令把李西宁从广州调到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当团长。“一年内夺得国际大奖,三年内进入中国杂技界前十名……”李西宁就职讲话中的雄心壮志让台下的人窃窃私语。当时,这个已有近40年历史的杂技团,没获过一个国际金奖。好演员被挖走了,剩下的十几个演员勉强支撑几个节目。在半年前的全国杂技比赛上,战旗杂技团位列80支参赛队伍的第74名。在一片质疑声中,李西宁一头扎进演职员中搞起调研,开始了她在战旗杂技团的扛鼎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辛的付出终于结出硕果。1992年,战旗杂技团的《小顶碗》一举夺得摩纳哥“初登舞台”国际杂技比赛金奖。紧接着,踢踺子、花棍、秋千等许多失传的节目纷纷被重新发掘和编排出来,填补了国内空白;多个节目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金奖!“我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李西宁自豪地说。但她并未因此而满足,继续致力于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她一改传统杂技重“技”轻“艺”的短板,在《绸调——蓝色遐想》中,她将音乐、雕塑、摄影等元素引入,将时尚的都市女孩置于远古时代,使整个节目充满了浪漫情怀和现代感;在《灯上芭蕾》中,她把杂技的形体技巧、武术的轻功魅力、芭蕾的表演形式、舞蹈的灯光布景等进行完美的艺术“嫁接”,演员梦幻般地在灯泡上跳芭蕾舞,引导观众进入“人间仙境”……
“我们以前都是把节目做一个简单的组合,再美、再好的节目,也只是一颗颗散乱的珍珠,我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根‘线’来‘串珠成链’”。在不懈地艺术探索中,创新求异的李西宁终于找到了这根“金线”!
1994年,她在编排《金色西南风》时,首次将灯光造型、摄影、音乐、雕塑、武术、体操、民族风情等元素糅于表演中,采用“中国风”这个主题将所有节目串成一台完整的晚会,开创了中国杂技主题晚会的先河。晚会在全国杂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家文化部、中国杂技协会等在北京召开有全国47家杂技团团长出席的研讨会,讨论李西宁主题晚会的风格与艺术价值。
“杂技就是杂技,这样花里胡哨的不是喧宾夺主,主仆颠倒吗?”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李西宁没有拒绝这些反对意见,但她坚持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发展,固步自封只能被时代所摒弃。谁说杂技就应该只是顶碗、转碟、钻圈?谁说杂技就不能表现出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这个观点得到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的赞同:“创新者会成为朝阳艺术,而守旧者只能成为夕阳艺术”,这也许是对中国杂技这门古老的艺术所面临的时代困境的一个点拨。主题晚会的成功实践,在杂技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万事开头难。有了成功的探索,战旗杂技乘势而上,在随后的20年里,李西宁和她的团队又相继推出了《华夏古韵》、《四季风韵》、《花木兰》、《魔幻东方》、《龙狮》、《豪情武侠》、《战旗飘飘》等一系列主题晚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从最初的争议、观望,到后来中国杂技主题晚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李西宁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不信邪的韧劲和执着精神,为中国杂技在世界杂坛上的崛起蹚开了一条新路。
变惊险为美丽是李西宁对创新杂技艺术风格的又一大贡献。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艺术指导吉尔斯曾说:在众多的杂技作品中,我一眼就能找到“李西宁符号”。正是基于对“李西宁符号”的认同,太阳马戏团把《龙狮》交给了她,由她担任晚会编导。《龙狮》从1999年公演至今,足迹遍布欧美、澳洲、亚洲的13个国家60多个城市,演出4000余场,观众达1000余万人次,先后有众多国家元首、社会名流及好莱坞影星观看,给予高度的评价。西方媒体称:李西宁为《龙狮》赋予了东方的气息、东方的血脉、东方的灵魂。
承接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李西宁又创意编导了杂技主题晚会《茶》,将中国千年茶文化搬上杂技舞台。晚会巧妙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高难惊险的杂技本体语言中融入音乐、舞蹈、戏剧、武术、茶道等艺术门类的精粹,呈现出绚烂多姿的“茶”香意蕴,用杂技艺术写出了一部中国茶史。晚会一举征服了广大观众,并于2010年进驻上海世博会,为30余万观众演出188场,成为世博园上座率最高、最受欢迎的演出之一。晚会还巡演日本,引发了一股茶文化热潮。
李西宁的杂技艺术编排才华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迄今为止,由她编导的《双人双秋千》、《女子大跳板》、《阿细跳月》、《灯上芭蕾》、《绸调》等30多个节目,分别在摩纳哥、法国、意大利、朝鲜、越南等国际杂技大赛中获得金奖50余枚。有22台洋溢着“中国风”的杂技晚会闯荡过欧美演出市场,其中《豪情武侠》荣获了“文华奖”,《安徒生童话》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导演的《龙狮》晚会获得了美国电视艺术最高奖“艾美奖”的导演、表演、服装三项大奖,两次进入英国皇家大剧院长期演出。她还多次应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演出商特邀,赴国外担任《魔幻东方》、《花木兰》等大型杂技晚会编导。
面对显赫的成绩,李西宁似乎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可是她偏不,她的生命中注定要不断接受新的挑战!2007年5月,她又勇挑战旗文工团团长的重任,除了杂技之外,她还要负责文工团话剧、歌舞、影视、器乐等诸多艺术门类。战旗文工团艺术门类的多样性,为李西宁的艺术道路提供了新的舞台,她博采众才,将杂技、歌舞、戏剧、器乐等艺术门类有机融合,打造出别具风格的文艺精品。在2009年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中,在李西宁领衔下,战旗文工团推出了4台节(剧)目参演,每一台都充分体现了各艺术门类的深度融合,在会演中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军众多知名文艺团体中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李西宁获得优秀导演奖,得到这项桂冠的全军仅3人!
李西宁不但擅长编导大型晚会和剧目,还能自己动手创作,许多大型剧目和晚会,她常常是编剧、撰稿和导演一肩挑,甚至还写出了很美的歌词!在紧张的艺术创作实践之余,她还著书立说,先后综合自己从事文艺工作以来记录下的百万余字创作笔记,以独到的见解,就杂技演员的心理素质、形体训练、杂技教育、杂技表演、主题晚会的编排与构思以及杂技市场开拓等话题,发表了30余篇杂技理论文章,撰写了十几个剧本。其中,《杂技启蒙》一书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
李西宁看似风风火火,说话却诗意盎然,在她特有的快节奏中显示出她沉静的一面。李西宁是一个有个性,有魅力的人。这是见过她的中外朋友的共同评价。荣获无数荣誉的李西宁无疑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但在成功面前,她显得很平静,没有一点骄躁狂妄之色。“对部队文艺工作者来说,为兵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 李西宁最快乐的就是为基层官兵演出,获得基层官兵的掌声。无论是云南八千里边防,还是西藏的“无人区”,不管路途有多遥远,条件有多艰苦,李西宁都会把精品节目送到官兵们面前。十几年来,这位中国杂技界的女军人已经肩扛战旗带领她的团队跑遍了西南边防的高山大河,边防哨卡!
(严集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