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国内第一部以动物保护者和马戏团之间冲突为题材的电影《我的宠物是大象》在全国上映。剧中,大象表演队队长老齐为了让他的四个大象“儿子”能够吃到足够的象草,率领马戏团行走在城镇乡村“讨生活”,但是马戏团屡屡遭到动物保护主义者杰西卡的“刁难”,老齐想方设法、奋力拼搏,上演了一场生活与理想、现实和远方的对决。《我的宠物是大象》定位于浪漫喜剧电影,片中老齐憨斗生活,制造的笑点不断。但是,观者在发笑的同时又不禁为之动情,笑中带泪, 在心灵深处激荡起涟漪。
电影开幕,红鼻头的小丑、憨厚的大象、嬉闹的演员,这些流动马戏团的“标配”元素,被集结到大篷车中,一辆辆大篷车组成的车队,行进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中,和谐、欢快而浪漫。老齐疼爱他的大象,视之为“儿子”,还给其中一头取名“齐多多”。大象也似乎知道回报, “担心”他喝酒过多损伤身体,偷偷将罐装啤酒藏起来,让故事的讲述充满温情。可是,动物保护者大闹演出现场,搅黄马戏团倍加珍视的演出合同,现实与生存仿佛又是一地鸡毛。
剧中,杰西卡说“大象开心,我就开心”,老齐则回道:“你关心象,你想过人吗?”动物保护者与马戏从业者身处不同立场,所发生的种种争端令人深思。老齐的一句反问,透出了他的无奈、挣扎和不解,这正是现实生活中马戏从业者的真实写照。当年,全国很多城市的动物园和公园的动物表演被叫停,禁演后的马戏团很多只能回乡歇业,而高昂的动物饲养成本让动物和从业者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局。在他们看来,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谋生手段,如今怎么就四处碰壁、遭人反对了呢?
图为中国杂技团驯兽老照片
据介绍,该电影的创作灵感源自真人真事,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的云南,看似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而其背后折射的恰恰是当前马戏业具有国际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即现代文明冲突下传统马戏面临的生存困境。
在国际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大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马戏这一传统杂技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在欧美国家,有动物参与的马戏巡演、马戏节,演出时不时会遭遇动物保护组织的游行抗议。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已有42个国家禁止或限制动物表演。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美国玲玲马戏团已有146年的辉煌历史,上世纪50年代,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的电影《大马戏团》就是以其为原型拍摄的。2017年5月,由于与动物保护组织长期的纷争所拖累,玲玲马戏团宣布谢幕关张,令世人哗然。该事件也因此成为传统马戏与动物保护组织产生冲突碰撞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在本片的结尾阶段也有展示。
创办于1974年的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马戏节,由于得到摩纳哥王室的大力支持而驰名世界,有“马戏界奥林匹克”的美誉。该艺术节是传统马戏的捍卫者和宣传者,驯兽表演在整场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很大比重。而鉴于其在国际马戏界的巨大影响,动物保护组织将其作为重要的声讨目标。2019年,在第43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上, 马戏节主席斯蒂芬妮公主指出:“没有动物的马戏就如同一部倒播的歌剧!”,而且还给驯兽节目颁发了马戏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所有这些在表明马戏节立场的同时,也让其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反观中国,在“传统马戏”遇上“动物保护”时凸显的矛盾也不容小觑。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马戏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驯养动物用作表演的记载。在考古出土、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石(砖)上,就雕刻有很多各类马戏表演的鲜活生动的形象。但是,随着动物保护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善待动物的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认同,马戏表演在中国也可谓危机四伏。
图为蒙特卡洛马戏节上的《驯象》
在动物保护主义的视角下,马戏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落后文化”,动物表演违背了它们的天性,是“残忍”“野蛮”的表现,应当被禁止。动物保护组织通过网络等媒体,发布马戏团虐待动物的视频和照片,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在马戏演出现场,拉起横幅、散发传单,甚至阻挠演出进行。动物保护组织和马戏从业者发生的冲突,让彼此站在了对立面。
2010年10月18日,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动物园停止所有动物表演项目。”2013 年6月24日,住建部发布《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要求“在野生动物保护和饲养工作中应当做到杜绝各类动物表演。”
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安徽埇桥马戏以及多处动物驯化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新野猴戏、濮阳梅庄驯虎等被列入河南省“非遗”保护名录。但是,马戏被列入“非遗”名录在动物保护组织产生强烈反响,他们致信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请停止将动物表演的马戏等项目列入“非遗”名录。
迫于各方压力,从2011年起(第13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87年,中国历史最久的杂技节,在国际享有盛誉)主赛场不再邀请驯兽节目参演。2017年,在广东珠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上,这个中国唯一以“马戏节”命名的国际赛场,取消了曾经是该节特色和必看内容的动物表演。
可是,什么样的动物受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话题。某些过度的“动物权利主义和慈善主义”的动物保护也被人们所诟病。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中国绿发会企业摄影家自然基金(EPNF)创始人邹谦为大众纠正了动物保护的说法,他指出“生态保护才是重中之重,动物只是生态的一部分,不应该把动物从生态割裂出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一理念为人们思考动物保护问题打开了新的视角。
在动物保护组织与传统马戏的博弈中,倒逼马戏从业者进行着被动或主动的改革。当前,以粗暴方式驯化动物的行为正在逐渐减少,减少使用珍稀动物、增加已被人类驯化动物进行表演,编创具有情节化、戏剧性的节目等变化,正在界内悄然发生着。行业协会不断增强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行业自律,在业务培训中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等,让马戏生态清流涌动。
事实上,当前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动物表演。2008年,埇桥马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的201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 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我国新修订的、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进行规定的同时,也提及到野生动物公众的展示展演。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2018 中央1号文件中,也提出要“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此外,全国人大虽已关注到有关“动物福利”立法的呼声,但是国家层面的立法仍处在研究和探讨阶段,尚未形成共识。所有这些,让在夹缝中生存的传统马戏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在动物福利保障体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当下,动物保护是大势所趋,马戏表演势必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马戏展演展示区域逐渐减小,马戏从业者艰难坚守,马戏艺术日渐式微、走向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或许就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沉重代价,但愿它不要消失得太快。